电力知识
很多朋友在交流过程中,对综合能源服务业务该如何做,做些什么比较迷茫,个人觉得可以通过以下这张象限图,对不同的公司在综合能源服务方面的业务布局思路进行梳理:
在上图中,横轴代表不同公司在综合能源服务产业链的介入深度,横轴左侧代表着专注于某个或某几个产业环节,右侧代表涉及的产业链环节较多。
对于产业链环节的另一种理解,那就是电力的生产供应链条,即“发电、输(变)电、配电、用电、调度(交易)”,其中调度(交易)环节是相对独立的。
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四个象限,代表着不同类型公司在综合能源服务领域的切入方式:
从现实的情况看,无论是五大发电集团布局增量配电网、多能互补,还是国网、南网在综合能源服务领域的动作,都是这种较长产业链布局的重资产模式,未来也将延续这种投资拉动的形态,估计更多的资产配置是在分布式电源和配网/微网领域。
另一种长产业链的轻资产模式,就是以大数据为轴线,贯穿发配用环节,形成基于云平台的产业链服务,其轴线有两个方向,一是以能量流为目标,实现能量流的优化配置,比如配电+购电+售电+能源管理,实现能源成本的最优;二是以资产全生命周期为目标,实现资产管理最优化。区块链的分布式商业模式,似乎也在这里能找到一点点影子,这个问题我还没想明白,等想好了再写一篇。
实践中我们也看到这样的案例,比如新奥的泛能网,协鑫的能源互联网,都是在配用电或者用电环节进行投资,实现多能互补+微电网+分布式能源的布局。只是目前在没有充分市场化的环境下,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成熟商业模式,只有等待若干年后的现货市场放开才具有较强的资产变现能力。这就考验这些民营企业的产业布局节奏、现金流保持能力和融资水平了,并且需要在局部形成试点突破,在细分市场或者小范围实现盈利,以增强市场信心。
某种程度上,市场化的本质就是专业化,市场化程度越深,专业化细分的程度就越高,电力行业也是如此。即使在当下的电力市场化水平上,已经可以发现有不少具有盈利空间的细分市场,是传统电力工程服务企业看不上或者做不了的,未来随着市场的开放,数据的积累和用户付费意识的增强,细分市场将会更为丰富。